《美国人民:创建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》第六版,(美)纳什等编著 刘德斌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8年1月版
自启蒙以来,大写的历史(History―His-story)(他――上帝――的故事),被小写的历史(history)(他的
在读《美国人民》时,我发现冷战史的叙述尤其生动、从容,娓娓道来那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和世界格局的历史。“冷战时期的寒彻与狂热”这一章,首先从一名美国务院的小职员华尔・罗文的遭遇讲起。1950年身在巴黎的罗文,收到国内的指控:他是共产党,所以不得不立即回国为自己辩护。《美国人民》选取的点太绝妙了,罗文的经历预示着大幕拉开了。
一个传奇人物粉墨登场了,他就是威斯康星参议员麦卡锡。他曾是乡下农场的养鸡娃。19岁时,因大规模鸡瘟而破产,不得不搬到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镇马纳瓦(Manawa),当上了杂货店员,并同时进了当地的高中上学。从此一路成绩优异考上法学院,当了律师,年仅30岁就成为威州最年轻的巡回法官。后来野心膨胀,不择手段地在仕途上打拼,1946年以微弱多数当选参议员。但在政治漩涡的中心华盛顿,他一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,媒体曝光率很低,为了引人注目,不惜上演大跌眼镜的政治秀。1950年2月,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威灵市共和党妇女团体集会上,做了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讲演,说国务卿艾奇逊知道有205名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,却姑息养奸。后来又称有81名,最后减到57人。参议院立刻组织调查委员会仔细排查,结果发现麦卡锡的指控子虚乌有。本来一场闹剧就该到此收场了,可恰在这一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了,美国媒体反共浪潮甚嚣尘上,公众笼罩在恐怖之中。麦卡锡当然不失时机,根本不管有无根据,继续鼓噪共产主义已渗透到美国政府内部的危言。公众的目光这回一下子投向了麦卡锡,情绪由愤怒逐渐转为恐惧。国务卿艾奇逊这时成了“国务院的红色主教”,制定复兴欧洲“马歇尔计划”的马歇尔将军,也被斥责为骗子。人们对政府失去了信心,朋友、邻里间开始相互猜忌,美国的社会诚信被侵蚀了。
正是麦卡锡个人的反共宣传踩准了美国当时的内在节奏,他才有机会成为了当时美国“反共大合唱”里那个最高调的音符,“个人”与“历史”发生了共鸣,而这也是《美国人民》全书里非常独到的一个角度。
1952年,麦卡锡当上政府工作委员会主席和永久调查委员会主席。他利用报纸和电视大肆宣传来提高知名度,用粗俗、下流的语言攻击政敌。他有个经典的麦卡锡主义逻辑:所有不同意他的人就是共产党,阴谋颠覆美国民主政体。政治家、媒体、公众都因害怕被指控而保持沉默,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总统也对麦卡锡唯唯诺诺。艾森豪威尔这位曾在“二战”沙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,竟落到只敢私下里抱怨的境地。麦卡锡不仅仅恐吓新闻媒体,对好莱坞影人更有个臭名昭著的黑名单。许多导演、演员、编剧被提审、关押和审讯。曾有10人援引宪法权利保持沉默,结果被控蔑视国会,被判处6个月到一年的徒刑。(《美国人民:创建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》第六版,第909页)实际上,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但与共产党不沾边,甚至连政治倾向都不明确,只是因为作品与美国主流政治文化不太和谐罢了。[Daniel P. Franklin, Politics and Film,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Film in the United States (New York: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, Inc, 2006) P. 43]
利令智昏的麦卡锡在最张狂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,他把手伸向了军队,调查起军队高层官员的安全问题来。显然,他低估了军方的实力,自以为可以在平民社会和政府里为所欲为,却没想到根本不是军队的对手。军方抓住一件小事,给麦卡锡致命一击,使他身败名裂。一年前,麦卡锡的得力助手戴维・沙因(David Schine)被征入伍,麦卡锡曾托人让军队给沙因些照顾。军方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幕后操纵下,让这个丑闻曝了光。麦氏虽然仍不可一世,大骂军方挟沙因为人质诽谤他,但是,1954年4月至6月的“军方――麦卡锡”听证会,让麦卡锡再也没能翻过身来。听证会的全过程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,军方律师约瑟夫・韦尔奇(Joseph Welch)的雄辩让听证会达到高潮。他逼问羞愧难当的麦卡锡:“难道您不懂什么是廉耻吗?先生,您就没有廉耻吗?”(Have you no sense of decency, sir, at long last?Have you no sense of decency?)麦卡锡不敢抬头正视对方,低着头喃喃地嘟哝着些什么。虽然最终听证会不了了之,但麦卡锡在美国人民面前彻底名声扫地了。三年后,这位声名狼藉的参议员借酒消愁,酗酒最终导致严重的肝病,在华盛顿的海军医院不治身亡,时年48岁。
历史就是这样突然选择了一个人,然后又无情抛弃了他――最关键的左转还是右转的历史关头已经过去,麦卡锡的作用已经消失,冷战的思维已经植根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之中,接下来的就是国家机器的动员――军队、FBI和CIA,麦卡锡个人在这些组织机构面前弱如蝼蚁,他被抛弃的命运可以想象。而《美国人民》中写到的罗文这样的普通人的生活也将重新开始。
一个并不显赫的人物(麦卡锡)却如此影响了美国的历史进程,甚至变成了全球冷战历史的一个里程碑;一个普通小职员(罗文)遭遇了如此的历史变动,从此再也不能进入政府部门工作。《美国人民》正是将个人史和宏观史极其巧妙地结合起来,揭示出所谓历史趋势的必然和个人选择的偶然性,表现出大历史的“细节和丰富”。全书不但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细节,还附有图表、大事记、地缘格局和人物图片等,帮助读者直观、迅速地了解历史的大背景。
我们今天来读冷战早期的历史,仍然会感到与当下密切相关。虽然麦卡锡已魂归西去,但麦卡锡主义的幽灵仍在美国文化的深层游荡。电视评论员富尔顿・刘易斯曾说过:“对许多美国人来说,麦卡锡主义就是美国主义。”如果用麦卡锡自己的语言就更形象了,他曾在1952年对威斯康星的听众说:“麦卡锡主义就是撸胳膊、挽袖子的美国主义。”[Richard H.Rovere, Senator Joe McCarthy (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1959) P.8]“9・11”后,小布什恰恰又利用美国人的恐惧,像当年在五角大楼的食堂和政府机关的打印室里搜捕共产党一样,再次限制公民的自由。美国政府正发动邻里举报可疑人员,监听、监视留学生的电话和电子邮件,对新闻严格审查,甚至在报纸上做广告,鼓动美国华人揭发中国间谍。批评的声音渐渐减弱了,美国媒体变得越来越驯服。布什政府曾以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的谎言,骗取公众的支持,对外发动战争。媒体,包括电视、报纸和书籍等却没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,批评、揭露政府从极其自私的出发点出发,滥用权力,践踏宪政。也许,这才是我们今天读史的意义,这也是《美国人民》在众多美化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出版物里显得清醒和孤独的一面。